您當前位置:濰坊新聞網(wǎng) > 史海鉤沉
來源:濰坊新聞網(wǎng) 發(fā)布時間:2024-07-05 10:28:37
從華疃村走出的革命武裝
◎劉劍俠
在濰北華疃村這塊土地上,有許多英雄事跡,激勵著人們奮勇向前。
“七七事變”后,華疃村西北莊人欒新齋(原名欒天成,1906年生人,16歲從濰北安固村小學畢業(yè)后,從軍宋哲元部參加北伐,后在熱河、察哈爾等地抗擊日寇)回到家鄉(xiāng)擔任華疃學校校長,其間與縣城的濰縣中學教導主任王一之建立了深厚關(guān)系。在日寇鐵蹄即將踏入濟南前夕,兩人決計把濰縣中學遷至華疃村,為抗戰(zhàn)應(yīng)敵早日積儲力量。
蔡家欄子起義紀念廣場 (資料圖片)
濰縣中學遷至華疃村后,欒新齋將該校師生安置入華疃西端的廟宇內(nèi),而后又將王一之及家屬安置于欒善楊家的小東屋內(nèi),此后便帶領(lǐng)師生們走上大街進行抗日宣傳,從而極大地鼓舞了當?shù)卮迕竦目谷帐繗?。不久,中共魯東工委書記紀方華(又名鹿省三)來到華疃村與王一之取得聯(lián)系,先是在欒善楊家的小東屋內(nèi)秘密召開會議,傳達中共山東省委1937年10月中旬召開的關(guān)于發(fā)動武裝起義的緊急會議精神,籌劃組建抗日武裝和恢復前期被敵人破壞的中共濰縣縣委。新的濰縣縣委成立后,帶領(lǐng)老黨員和抗日積極分子踴躍參加革命活動,抗日火焰很快在濰北大地形成。1937年農(nóng)歷臘月二十三小年夜,紀方華在華疃西北莊欒新齋家召集濰縣、昌邑各地武裝起義負責人召開“蔡家欄子起義”籌備會議,欒新齋被任命為八路軍七支隊參謀長。
1938年1月26日深夜,欒新齋與王一之率領(lǐng)華疃村熱血青年欒云登、欒百慶、欒清湘、欒宿成、李超禹、李超岳、孫恒峰、欒學禮、欒祥成等及濰縣中學師生二百多人進發(fā)蔡家欄子,同濰縣城、清池、固堤一帶的熱血青年共計300余人,于1月27日拂曉在濰北蔡家欄子村舉行了武裝起義。
此后,八路軍七支隊以華疃村作為濰北抗日武裝大本營,不斷尋找戰(zhàn)機殲滅到濰北進犯的日寇。據(jù)華疃村欒賢慶、欒信成等人回憶:1938年3月15日(農(nóng)歷二月十二)那天,欒新齋從內(nèi)線獲得日寇將于農(nóng)歷二月十二進犯濰北的情報,遂決定率郭煥忠中隊,并組織華疃村一些愛國抗日村民將敵人殲滅。當時抗日部隊裝備落后,才有十幾支“漢陽槍”,半數(shù)人所持的是濰縣中學軍訓教育槍。此時,欒新齋站在一高臺上發(fā)布命令:“這次我們軍民合一打鬼子,要兵分多路,分別埋伏于白浪河畔的叢林、南陽村的圍子墻內(nèi)和村西南的大松林墓地,還有湖淋埠村前的那條大溝內(nèi),要聽從指揮,槍響為號,一起出擊,消滅鬼子!”華疃及周邊群眾,持大刀、長矛、鳥槍、禾叉等,隨部隊向濰北湖淋埠村前、南陽村北一線涌去。
華疃村六十多歲的欒經(jīng)湯老人拿著手杖上陣,有人取笑他,他眼一瞪,“咔吧”一聲拆開杖把,“噌”地抽出一根二尺長的鐵錐:“我就不信鬼子頭比這還硬!”姜德臣則肩扛三米多長、槍膛直徑10厘米,膛里裝了火藥和鐵砂子的“二人抬”,雄赳赳地跨步前行。
上午9時許,濰縣城的日軍騎高頭大馬,十分囂張地進入了包圍圈,皆毫無戒備。此時,只見欒新齋手槍一舉,“叭叭叭”的令槍一響,頓時,周圍鋼槍、土炮響成一片,那“二人抬”立刻發(fā)出令敵喪膽的轟鳴,射出人謂之“鐵掃帚”的霰彈。即刻,七支隊官兵和群眾喊著“殺!殺!殺!”潮水般地沖向日軍。日軍瞬間懵了,立馬抱頭鼠竄??纱藭r軍民戰(zhàn)斗情緒高漲,奮力向敵人殺去。
華疃村的欒來中人高馬大,端著紅纓槍沖在最前頭,由于目標太明顯,被日軍擊中。華疃村剛二十歲出頭的欒善學,揮起鐵锨就朝騎馬的日本兵拍去,正拍在敵人戰(zhàn)馬的屁股上,那戰(zhàn)馬疼得“嗷嗷”直叫,嚇得那日本兵邊逃命邊開槍,可欒善學命大未被擊中。他的父親欒成修訓他太狂,他卻笑道:“鬼子只顧逃命,根本打不準!”從此留下了“華疃第一膽”的美譽。
此次首戰(zhàn)日寇,擊斃日軍、漢奸數(shù)名,繳獲“三八槍”兩支,手榴彈一宗。七支隊隊員李洪識犧牲,另有3名七支隊隊員受傷。
第二天,八路軍七支隊在華疃村刊出油印號外:“十支槍打響南陽”,激起附近村落村民的抗日熱情。
據(jù)華疃村一些老人回憶:當年的農(nóng)歷二月十四那天,日寇便到華疃村進行大肆報復,在華疃村殺害欒英君、欒玉慶、李希法等四位村民,并把華疃四村婦幼老弱一百多人全部趕到村西一個廟宇前的大灣內(nèi),架起機關(guān)槍強令村民下跪,還放火燒掉民房150多間和幾十頭大牲畜。另據(jù)《寒亭區(qū)志》記載:1938年3月14日,濰縣華疃村遭日軍洗劫,共燒毀房屋129間。日軍入侵濰縣華疃村后,把全村所剩老弱病殘及兒童(青壯年已逃走)趕到村外5棵白楊處強跪一天。日軍將華疃四村和三村西部點火燒房,僅華疃三村就有11戶共80間房屋被毀。幾天后,日軍通過漢奸打聽到華疃一村欒善楊家曾住過八路,便多次搜尋欒善楊家住的那條胡同。之后欒善楊家所有房屋被日軍所燒,欒善楊被日寇抓到濰縣城。欒善楊之妻因受驚嚇病故。
日寇的暴行沒有嚇退華疃村民。該村愛國青年欒云登、欒百慶、欒清湘、欒宿成、李超禹、李超岳、欒永之、欒正之、欒會之、欒卓成、欒慶增、欒丕成、李超同、李超眾、李月永、李文潭、姜葉舉、李若信、孫恒峰、欒學禮、欒祥成等都踴躍加入到八路軍七支隊行列。
在血與火的戰(zhàn)場上,華疃籍10名七支隊官兵英勇犧牲:欒慶增,1938年犧牲在明水,姜葉舉犧牲在清河,欒宿成在安丘犧牲。在清河與日寇的戰(zhàn)斗中,機槍射手欒云登為掩護大部隊轉(zhuǎn)移,端起機槍向敵人射去,最后英勇犧牲。李若信、李超同、李超眾均在淮海戰(zhàn)役犧牲。
在1942年秋日寇對崮山的大掃蕩中,欒正之當時正在山縱司令部機要科擔任機要員,為保護部隊機密,他與日寇周旋,司令部機要科僅有欒正之和另外一人突圍成功,勇立戰(zhàn)功。
在七支隊西征后,華疃村民又積極參加我黨領(lǐng)導的抗日武裝。據(jù)寒亭區(qū)黨史資料記載:1939年5月,濰縣縣委委員牟光儀等在濰北華疃村收集歷文禮部散藏的30余支槍,動員華疃村一批先進青年參加濰縣縣大隊。據(jù)華疃籍抗戰(zhàn)老兵李曉初回憶,當年華疃村的欒祥成、欒云澤、欒國成、欒子毅、欒商慶、姜葉舉、姜葉武、姜葉升、欒明之、欒長遠、李德印、李希邦、欒維正、李曰勝、欒旺成等人先后參加濰縣縣大隊,縣大隊當初稱保田大隊。
1945年9月,濰縣縣大隊編入渤海14團,濰北重建革命武裝濰北獨立營。此時,營長高振升立馬想起濰北革命大本營華疃村,便邀請已到渤海部隊工作的華疃籍干部欒祥成、欒學禮等到華疃村動員青壯年參加濰北獨立營。此時,華疃村的欒柱成、欒旺成、欒安成、欒志成、欒吉之、董永貴、李超恒等踴躍參軍,在后來的王固莊戰(zhàn)斗中,欒學禮、欒旺成、欒安成、欒良成英勇犧牲。炊事班班長欒安成被敵包圍逼他投降時,他揮起扁擔拼死抵抗,絕不投降,最后被敵人殺害。
1951年,華疃村被上級劃為濰北八區(qū)政府駐地??姑涝陂g,華疃召開抗美援朝動員大會,數(shù)百名青年應(yīng)征入伍,華疃村的欒興之、欒保之、欒光勝、欒京干、欒云川、欒文之、欒明之、欒長遠、李德印、董守奎、李玉華等奔赴朝鮮戰(zhàn)場,多人立功受獎。李玉華在朝鮮戰(zhàn)場犧牲,長眠于異國他鄉(xiāng)。
華疃村一批批優(yōu)秀兒女為了民族解放和國家安寧積極參加革命,在戰(zhàn)場上奮力拼殺,先后有18名華疃籍優(yōu)秀兒女為革命犧牲,僅有一人魂歸故里。華疃籍戰(zhàn)士在戰(zhàn)場上創(chuàng)造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。
責任編輯:平小娜
濰坊日報社主辦 網(wǎng)站備案號:魯ICP備10207392號-1 魯公網(wǎng)安備 37070502000004號 新聞許可證編號:37120180034
新聞熱線:0536-8196500 廣告熱線:0536-8196033 郵箱:newswf@126.com 濰坊國際風箏會
版權(quán)所有:濰坊日報社(濰坊報業(yè)集團) 濰坊新聞網(wǎng)絡(luò)傳媒有限公司 ? 2007-2021 網(wǎng)絡(luò)內(nèi)容從業(yè)人員違法違規(guī)行為舉報 “涉互聯(lián)網(wǎng)算法推薦”專項舉報渠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