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當前位置:濰坊新聞網(wǎng) > 非遺文化

諸城派古琴

來源:濰坊新聞網(wǎng)   發(fā)布時間:2024-11-29 10:22:35

  諸城古琴稱“山東諸城派古琴”,又稱“瑯琊派古琴”,出自“虞山派”,形成于19世紀中葉,歷經(jīng)琴家的探索、交流、吸收、發(fā)展,形成了具有諸城特點、風格、技巧和特有曲目傳譜的古琴流派。19世紀初,王溥長、王作禎、王露祖孫三代以虞山派為基礎,另有王雩門和他的學生王賓魯以金陵派為基礎,兩者匯流,融入當?shù)孛耖g音樂風格,形成了具有山東地方風格的諸城派。

諸城百人古琴齊奏活動。(資料圖片)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李洪明 攝

  古琴的立調體系一般分兩大類:一類是以三弦為宮五音(宮、商、角、徵、羽)命調,即傳統(tǒng)調名,稱為“正調”,即F調;另一類是以一弦為宮音、以均命調。一弦為宮音的稱“黃鐘均”,一弦為商音的稱“無射均”,一弦為角音的稱“夷則均”,一弦為徵音的稱“仲呂均”,一弦為羽音的稱“夾鐘均”。諸城古琴的立調體系采取以上兩類立調的折中辦法,即以三弦為宮而以律呂命調之法,形成了諸城派古琴特有的立調體系。即三弦為宮的稱“黃鐘調”(F調),七弦散音位順序是:5612356;一弦為宮的稱“林鐘調”(C調),即1235612;二弦為宮的稱“無射調”(bE調),即6123561;四弦為宮的稱“太簇調”(G調),即3561235;五弦為宮的稱“仲呂調”(bB調),即2356123。

  諸城古琴的藝術風格大體可歸結為:細致、含蓄、質樸、流暢。含蓄性、概括性大,重內在不務外表華麗,緩急有變,剛柔兼?zhèn)洌还?jié)奏固定,標準統(tǒng)一,可數(shù)琴齊奏,劃分節(jié)奏并附有簡譜。右手彈弦剛勁有力、干凈利落,力度強。它被首批列入大學專業(yè)課程范圍。開古琴進入高等學府之先河。

  諸城古琴有其獨有的曲操,即以《長門怨》《秋風詞》《關山月》三曲為獨有曲操,其他琴譜均未載。

  《長門怨》,講述了陳阿嬌為漢武帝妻,漢武帝另愛上了衛(wèi)子夫,便把陳阿嬌貶居長門宮,她在愁悶之中以黃金百兩相贈司馬相如,請其寫一篇解愁文章。司馬相如為她寫了那篇有名的《長門賦》。當漢武帝讀了此賦時,竟深受感動。后人將此賦改作了琴曲《長門怨》。全曲共6段,采用“黃鐘調”(F調),多用高音滑奏以表現(xiàn)女性之哀怨。

  《秋風詞》,由王既甫、王心源所傳。該曲在《桐蔭山館琴譜》系黃鐘調(F調)記譜,在《梅庵琴譜》系林鐘調(C調)記譜,調雖不同,音高卻一樣。

  《關山月》,由山東民歌《罵情人》移植為古琴曲譜。清宣統(tǒng)二年(1910年),山東李見忠至大汶口(今泰安市)一帶查稅,在店中因雨不能外出,適有歌妓帶柳琴唱一俗曲《罵情人》,李見忠便用工尺譜記下曲調帶回濟南。后岑體仁又將工尺譜譯為古琴譜。后由王賓魯修改,增加了幾個輪指,更名為《關山月》,系黃鐘調(F調)。

 ?。〒?jù)《濰坊文化遺產(chǎn)·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卷》)

責任編輯:平小娜

濰坊日報社主辦   網(wǎng)站備案號:魯ICP備10207392號-1   魯公網(wǎng)安備 37070502000004號   新聞許可證編號:37120180034

新聞熱線:0536-8196500   廣告熱線:0536-8196033   郵箱:newswf@126.com   濰坊國際風箏會

版權所有:濰坊日報社(濰坊報業(yè)集團)   濰坊新聞網(wǎng)絡傳媒有限公司 ? 2007-2021   網(wǎng)絡內容從業(yè)人員違法違規(guī)行為舉報  “涉互聯(lián)網(wǎng)算法推薦”專項舉報渠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