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當前位置:濰坊新聞網(wǎng) > 文化視界
來源:濰坊新聞網(wǎng) 發(fā)布時間:2024-11-29 10:27:23
竹蘭風骨在
◎崔斌
清朝嘉慶年間,濰縣的鄉(xiāng)道上,一人策馬飛馳而過。后來,鄉(xiāng)民們津津樂道,此人正是濰縣知縣招子庸。這次是他追捕巨盜驅馳千里,那英姿勃發(fā)的樣子,讓人們都以為他是一位武將。其實,他在濰縣當官的時候,經(jīng)常一個人騎著馬下鄉(xiāng),去了解民情,就像一個孤獨的俠客。
清招子庸墨竹圖軸。(資料圖片)
招子庸,廣東南海人士,字銘山,號明珊。嘉慶二十一年(1816年)中舉,隨后出任濰縣知縣,還擔任過青州知府,為官期間,政績斐然,聲譽滿滿,深受百姓愛戴。然而,為官不久,他因事被罷官,回到了家鄉(xiāng)。
不過,這并沒有讓他一蹶不振。這位寶藏文人的才學,就像是一個裝滿了驚喜的百寶箱,他敏慧多能,打開了各種才藝的大門。他文筆矯健,騎射功夫更是了得,仿佛是草原上的神箭手;他善詞曲,那詞曲就像靈動的精靈;他精曉音律,所著的《粵謳》,在廣東大地上流傳甚廣,深受人們喜愛。
說到他的畫,那可真是一絕!尤其是他筆下的蘭竹,簡直像有了生命。有時候,那蘭竹像是戰(zhàn)場上的勇士,威嚴凜凜,有著不可侵犯的氣勢;有時候呢,又像是嬌柔的少女,娟娟靜好,展現(xiàn)出一種別樣的溫柔。
嶺南才女冼玉清曾評價,招子庸畫竹和板橋各有千秋:板橋純用意筆,就像一個浪漫的詩人,憑借心中的意象揮毫潑墨;而子庸呢,更接近寫實,像是一個記錄者,把竹子的模樣細細描繪。板橋的竹子疏朗,子庸的竹子繁密;板橋的竹子清瘦,子庸的竹子豐滿;板橋畫畫不刻意求工,子庸卻在不經(jīng)意間就達到了精巧的境界。這是為啥呢?原來,招子庸曾學習宋元之畫,打下了獨特的基礎,在廣東畫家中,可謂獨樹一幟。
招子庸學畫,沒有什么名師指點,全靠自己。他就像一個探險家,在繪畫的世界里探索。他在畫作題跋中寫道:“畫竹應師竹,何須學古人。心眼手俱到,下筆自通神。”他還分享過自己的經(jīng)歷,他說剛開始畫竹,學習宋元各家的畫法,那時候只知道一節(jié)一節(jié)地畫竹子,像個刻板的工匠。但是,好些年間,每當走到竹林深處,他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樣,在那兒流連忘返,一整天都沉醉在竹子的世界里??茨怯曛械闹袢~、風中的竹梢,他漸漸領悟到了竹子的真正韻味,這才明白,以前那樣畫可不算真正的畫竹。
他的墨竹,一眼望去,好像有板橋的韻味,令人不禁吟誦“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巖中”。畫面上是折枝細葉,形狀斷開了,神韻相連。那淡泊野趣的韻味就像清泉,流淌在觀者的心間,怪不得畫史上稱他是“畫竹之高手”。
招子庸可不光會畫小篇幅的作品,他畫大幅作品也是得心應手。廣州藝術博物院(廣州美術館)收藏了他的《墨竹十二聯(lián)屏》,那可真是氣勢磅礴!畫面就像一片竹子的海洋,百竿竹子矗立著,每一根都勁直挺拔,像是堅守正義的士兵;而那翠姿搖影,仿佛是在風中舞蹈的精靈,有著渭川氣派,頗為壯觀。
濰坊市博物館藏有招子庸的墨竹圖軸,也毫不遜色,畫面濃淡相宜,疏密得當,像一首和諧的交響曲。前面畫得實,后面畫得虛,營造出一種溫潤秀雅的氛圍,讓人感覺就像走進了美麗的江南園林,而且還有山石和竹筍穿插其中,充滿了繁盛的南方趣味。筆力挺秀似青松,用墨淡雅如同山間的晨霧。畫面既有寫實的細膩,又不失意趣的靈動。竹葉密密麻麻,卻層次分明像精心搭建的寶塔。
從他的畫作中,我們能看到大筆淋漓的豪放、竹影疏闊的瀟灑,那意在畫外的意境,彰顯出他獨一無二的風格氣質(zhì)。在繪畫的道路上,招子庸先學習宋元之法,然后師法自然,也就是“師竹畫竹”,這是中國傳統(tǒng)繪畫理論中“師法造化”的生動實踐。
招子庸的家鄉(xiāng)南海有好多竹林,這可成了他的寶貝。不管是早晨還是傍晚,晴天還是陰天,刮風還是下雨,他都像個癡迷的孩子一樣,認真地觀察竹子的每一個變化,捕捉每一絲情趣,為創(chuàng)作積累了豐富的第一手材料。因此,他畫的竹子每一筆都像有了靈魂,每一片葉子都像是在訴說著故事,那種超然物外的感覺,讓人贊嘆不已。
伴隨著“書畫同源”理論的興起,宋朝以后文人畫蓬勃發(fā)展起來。一大批文人紛紛投入美術創(chuàng)作的世界里,他們個個多才博學,比如蘇軾、米芾、錢選、趙孟頫、黃公望,還有沈周、文徵明、唐寅、董其昌這些人,都是“文藝界”的多面手。
畫竹,從明代開始就成了文人畫的“必修課”,人人涉獵。而原本就跨界的招子庸,汲取了文學、音樂、騎射等多樣滋養(yǎng),在書畫上如魚得水。
在傳統(tǒng)文人畫論里,畫家必須有高尚的人品,這就像畫家的靈魂一樣重要。文徵明也曾題跋說:人品不高,用墨都沒辦法有靈氣。畫畫可不是一件小事,必須心如明鏡,沒有雜念,然后那煙云秀色、天地之氣才會匯聚到筆下,創(chuàng)造出奇妙的畫面。
招子庸雖然沒有老師傳授,但在他的畫作中,可以明顯看到兩個人對他精神層面的影響,一個是蘇軾,一個是鄭板橋。這兩個人,都是以正直愛民而聞名。
招子庸的詩里經(jīng)常提到蘇軾,對蘇軾贊不絕口,說“坡老文章皆笑罵”,可見他對蘇軾的喜愛。招子庸曾經(jīng)在牘尾畫畫,大家都說他畫的竹子有板橋的風致,蘭花也有板橋的韻味。招子庸當過濰縣知縣,鄭板橋也當過,招子庸一直把鄭板橋當成自己的榜樣,心里時刻想著百姓的疾苦。
后來,招子庸被罷官了,日子過得清貧,但他淡泊名利,安于這樣的生活。他的這種精神,和文人畫家對獨立和尊嚴的追求是完全一致的。
招子庸的畫作,大筆淋漓,意在畫外,充滿了韻味。招子庸“喜畫蘭花怒畫竹,比鄭板橋那肯服”,不管是竹子的高雅韻味,還是蘭花的清幽風姿,或者是人生的悲歡離合,他都用自己的方式,演繹出別樣的精彩,展現(xiàn)了文人的錚錚風骨。
責任編輯:平小娜
濰坊日報社主辦 網(wǎng)站備案號:魯ICP備10207392號-1 魯公網(wǎng)安備 37070502000004號 新聞許可證編號:37120180034
新聞熱線:0536-8196500 廣告熱線:0536-8196033 郵箱:newswf@126.com 濰坊國際風箏會
版權所有:濰坊日報社(濰坊報業(yè)集團) 濰坊新聞網(wǎng)絡傳媒有限公司 ? 2007-2021 網(wǎng)絡內(nèi)容從業(yè)人員違法違規(guī)行為舉報 “涉互聯(lián)網(wǎng)算法推薦”專項舉報渠道